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潮流。东莞外国语学校积极搭建平台、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各种国际交流活动,广泛了解、深刻理解异国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国际性礼节,并在国际大视野中陶冶人格。建校以来,我校遵循“学习体验、深入互动、建立友谊、增进理解”的原则,开发多个海外姊妹学校短期体验课程。
2024年4月 30 日——5月5日,我校初一年级28名学生在德育处汪媛副主任和熊彩莉老师带领下,赴韩国姊妹学校Miral Dure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插班交流活动。学生在外教面试选拔、行前培训、海外课程真实体验、回校演讲分享等环节中,拓宽了国际文化视野,锻炼和提升了个人综合素养。
本期交流项目,我校学生在韩国姊妹学校和寄宿家庭体验了丰富的文化课程,进行了深入的活动交流,双方师生多角度互动学习,促进了解,增进了友谊。
到达当日,韩国姊妹学校和寄宿家庭给我校学生准备了一场温暖的欢迎仪式。同学们受到了热情的招待,收到了精美的礼物,吃上了美味的韩餐。
体验韩国课程
活动中,同学们深入课堂,体验了丰富多样的韩国课程。漂亮美观的“刮画”课、趣味益智的数学课、别开生面的韩语课、活力十足的舞蹈课、传统乐器课、射箭课……莞外的同学们和韩国学生共聚一堂,一起畅游知识的海洋!
文艺交流会
Miral Dure学校还开展了一期中韩文艺交流会,姊妹学校学生和我校学生分别登台表演节目。交流会上欢声笑语不断,始终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体育运动会
课程的最后,我校学生还参与了韩国姊妹学校的体育盛会。运动会舞蹈表演、跳大绳、踢毽子、拔河、接力赛跑、趣味游戏等等,活动丰富多彩,让人应接不暇。同学们在比赛中收获了快乐,收获了友谊。
首尔一日游
活动最后一天,我校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首尔市的首尔大学、国立中央博物馆、青瓦台、景福宫、仁寺洞等,进一步了解韩国文化历史,扩展国际视野。
阳光雨露,是花朵芬芳的希望;青春少年,是祖国繁荣的希望。Miral Dure学校和莞外一样都是为孩子们创造快乐的学校,都是要把孩子们培养成能够创造更美好世界的人才。这个美好的共识,使两校能够顺利的实现多次互访。
开展友好交流活动,创设开放的校园氛围,是我们建立开放学校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互访互学使我们能够站在一个更高远的平台上来审视教育、实践教育、发展教育。愿两校友谊之花常开,期待Miral Dure学校的师生们再来莞外!
听听我们的心声
陈梓莹:
在去韩国学习的这四天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韩国学校里,在隆重的欢迎仪式上,我们互相交换礼物,认识了彼此。同时,我们参与了他们的上课日常,体验了他们的趣味课堂:翻花绳、传皮球、讨论有趣的数学题……除此之外,我不仅体验了射箭,还学会了弹奏韩国的传统乐器(如耶琴),增长了见识,学会了一些技能。
张愉晨:
5月2日早上,我吃了美味的年糕和饺子,住家妈妈很热情,他会照着中国人的口味来给我们煮饭。上午第1节课是韩国传统乐器课,我们学习了韩国的乐器——长鼓,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两个小时。接着是射箭课,我跟着专业老师到了3楼的体育场。上课的时候,透过铁丝网看到了楼下韩国的学生在练习跳舞,他们默契又整齐。课上我不断的练习射箭,正式演示时,我却一直失误,看着身边的人都能把气球射破,我不禁有些失落。但皇天不负苦心人,最后一支箭的时候,我射破了气球,我的练习终于有效果了,我成功了。
刘婧莹:
接待我的寄宿家庭是一个非常温馨、有爱、热情的家庭。惠珠同学很友善,她的弟弟很乖巧,妈妈很贤惠,爸爸很绅士。她们为我和同学们准备了丰盛且地道的美食,有我爱吃的炸鸡、炒年糕、紫菜包饭、海鲜饼等等。吃饭的时候,他们还播放了我最喜欢的韩国歌手的曲目,太感动了,这体贴入微的照顾让我每天都感觉很幸福,因为这就是我想要的美好生活啊!
课余时,寄宿家庭还带我们参观了首尔著名的景点——南山塔。我们坐在缆车上,俯瞰着整个首尔的夜景,美轮美奂。当晚,我们拍下了第一张拍立得合照,如今珍藏在我的宝箱里。我和昊心、惠珠三人常在夜里聊天,互相介绍我们的家庭、喜欢的歌手、未来的理想等等。短短的几天时间,我们已经成为了好朋友,惠珠同学说,她也很期待十月份来我们学校交流!
张若汐:
这次韩国交流活动,让我收获颇丰。我不仅感受到了韩国人民的热情,还学到了很多韩国的文化。更重要的是,我结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拓宽了我的视野。我相信,这次韩国之行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未来添砖加瓦。
这些丰富多彩的感受和体验,会成为一颗颗“种子”,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破土萌芽。当我们走过足够长的路,站到新的高度,就会发现,它们都将内化为经验、能力、胸襟和视野,帮助我们解答生活的困惑,坚定自己的理想,找到成长的路径,勇敢向未来出发!
再次感谢姊妹学校对我校学生的热情接待,感谢韩国家庭对我们学生的接纳包容。希望莞外学子们既能够“读万卷书”,也能够“行万里路”,在国际交流项目中,多多观察、倾听、思考,能够以更开阔的视野交流文化,既心系华夏,又胸怀四海。
撰稿:刘美凤、张愉晨(学生)
编辑:杨笛
初审:张晓钟
复审:汪媛、梁泉
终审:吕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