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鉴赏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许多学生在面对古诗词时,常常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代诗歌鉴赏技巧,领略诗歌的语言风格,刘亚威名师工作室暨东莞外国语学校高中语文科组教研活动之高中语文教师片段教学比赛于3月28日举办。
比赛现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需要教师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参赛教师们针对这些教学难点进行深入剖析和精心设计,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语言之美,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提升鉴赏能力。
支小林老师的片段教学课程围绕“炼字”“炼句”“语言风格”三个维度展开,通过经典诗句的赏析,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通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经典案例,感受一字传神的魅力;在“炼句”环节,与生共赏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与李清照“寻寻觅觅”的婉约,体会诗句背后的情感张力;最后,从“语言风格”角度对比李白飘逸、杜甫沉郁的不同诗风,深化学生对诗歌个性化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中,支老师以问题驱动,结合互动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锤炼字句的匠心与不同风格的艺术魅力,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智慧。
唐钰淳老师从“作者经历”、“作品背景”两个方面讲授了语言风格的成因,总结了“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样的心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风格”这一方法论,分别举例分享了李白、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语言风格,以及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闺怨诗等不同主题诗歌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研究。

胡培怡老师以杜甫的创作理念“语不惊人死不休”作为导入,区分了诗歌风格和炼字炼句的之间的差别,诗歌风格是一种直观感受,而炼字炼句则是在细节上下功夫,例如,杜甫的诗风虽然沉郁顿挫,但字句的运用都非常老道、讲究。胡老师在梳理诗歌风格时稍加分类,以偏外放、开阔和偏内敛、婉约作为分类依据,接着从意象的选择、词句的运用、手法的使用、情感的表达方式几方面讲解了诗歌风格的成因。在炼字的诸多对象中,从语法角度强调了谓语——动词和形容词的重要性,并举杜甫《春望》中的“城春草木深”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例。在炼句部分则提醒学生这是一个比较综合的问法,并以上学期月考考察的诗歌《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中颈联“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为例子,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情感、结构等方面总结诗歌炼句的方法。

评委点评:专业引领,助力提升
评委老师在认真观看了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展示后,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的实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点评。
华丽老师点评:各位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古代诗歌鉴赏中的语言风格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支小林教师教态落落大方,语言亲切自然,以经典古诗词为例,从“字”“词”“句”层层剖析,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发现诗词的语言魅力;唐钰淳教师则将多种诗人的语言风格巧妙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举例、类比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诗歌语言风格的多元和个性。胡培怡老师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鉴赏能力。他们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教学过程流畅自然,充分展现了教师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这些巧妙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们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

刘亚威老师点评:参赛教师们用他们的智慧和热情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魅力,让我们领略到了不同语言风格的魅力,正所谓“文如其人”。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无限潜力和创造力。相信通过这次大赛,年轻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为学生带来更加精彩、高效的古诗词学习体验。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手法片段教学大赛的旅程已告一段落,充满智慧与激情的教学片段,真诚而精彩的专家点评,都是我们教学道路上的宝贵财富,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让我们继续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行,用更科学、更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古诗词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让我们的学生在古诗词的滋养下,成长为有文化底蕴、有审美情趣的新一代青年。
撰稿:王燕姗
初审:刘亚威
复审:魏德才
终审:黄志良